施工论文:高流动性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(一)
来源:未知 2020-12-14 11:18
广州某斜拉桥主塔高度83.8m,采用钢-混组合结构。其中钢塔段长度56.2m,混凝土塔段长度27.6m。混凝土段使用C60混凝土,钢混结合段采用C6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。由于钢混段内密布剪力钉
施工论文:高流动性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
- 研究背景
 
广州某斜拉桥主塔高度83.8m,采用钢-混组合结构。其中钢塔段长度56.2m,混凝土塔段长度27.6m。混凝土段使用C60混凝土,钢混结合段采用C60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。由于钢混段内密布剪力钉、箍筋、主筋等,浇筑孔洞覆盖面积也较小,浇筑时无法全方位振捣,对混凝土的流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。本研究将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分为两阶段进行。即首先确定C60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,再以该配合比为基础掺加钢纤维并进行相应调整,以满足施工要求。
- 试验
 
2.1 自密实混凝土
自密实混凝土是一种不离析又具有显著流动性的混凝土,良好的自密实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不用振捣就可以填充密实浇筑物1)。
本试验将以混凝土流动性作为第一要素,考虑到日后将添加一定量钢纤维,势必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,故设计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时,应适当加大其塌落扩展度。自密实混凝土在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的同时,必须考虑到结构物的配筋状态,碎石的自然堆积密度过大以及形状的不同,会影响混凝土浇筑时的钢筋空隙间通过率2)。
2.2试验项目及指标
表1 各项试验指标
| 
				 性能  | 
			
				 性能指标  | 
			
				 等级  | 
			
				 指标参数  | 
		
| 
				 填充性  | 
			
				 坍落扩展度  | 
			
				 SF2  | 
			
				 660~755  | 
		
| 
				 扩展时间  | 
			
				 T50mm  | 
			
				 2s  | 
		|
| 
				 间隙通过率  | 
			
				 坍落度与J环扩展度之差  | 
			
				 PA  | 
			
				 0<PA≤25  | 
		
| 
				 压缩强度  | 
			
				 强度  | 
			
				 C60  | 
			
				 F28<120%60MPa  | 
		
2.3 原材料
自密实混凝土拌合材料与普通混凝土有明显不同,必须谨慎选择各种拌合材料才能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要求。各材料性能见表2~表7。
表2 水泥性能指标
| 
				 品种  | 
			
				 初凝  | 
			
				 终凝  | 
			
				 3d抗折强度  | 
			
				 28d抗压强度  | 
			
				 3d抗压强度  | 
			
				 28d抗压强度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min  | 
			
				 min  | 
			
				 MPa  | 
			
				 MPa  | 
			
				 MPa  | 
			
				 MPa  | 
		
| 
				 P.II52.5  | 
			
				 153  | 
			
				 228  | 
			
				 6.1  | 
			
				 8.3  | 
			
				 38.6  | 
			
				 54.3  | 
		
表3 粉煤灰性能指标
| 
				 品种  | 
			
				 细度  | 
			
				 需水量比  | 
			
				 烧失量  | 
			
				 含水量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
| 
				 I级粉煤灰  | 
			
				 9.4  | 
			
				 94  | 
			
				 2.47  | 
			
				 0.2  | 
		
表4 矿粉性能指标
| 
				 名称  | 
			
				 密度  | 
			
				 比较面积  | 
			
				 流动度比  | 
			
				 活性指数7d  | 
			
				 活性指数29d  | 
			
				 烧失量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g/cm³  | 
			
				 m²/kg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
| 
				 S95矿粉  | 
			
				 2.87  | 
			
				 424  | 
			
				 105  | 
			
				 78  | 
			
				 100  | 
			
				 1.01  | 
		
表5 砂性能指标
| 
				 品种  | 
			
				 细度模数  | 
			
				 规格  | 
			
				 分区  | 
			
				 含泥量  | 
			
				 表观密度  | 
			
				 堆积密度  | 
			
				 空隙率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-  | 
			
				 -  | 
			
				 -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g/cm³  | 
			
				 g/cm³  | 
			
				 %  | 
		
| 
				 河砂  | 
			
				 2.6  | 
			
				 中砂  | 
			
				 II  | 
			
				 1.1  | 
			
				 2.53  | 
			
				 1.515  | 
			
				 40.1  | 
		
表6 碎石性能指标
| 
				 品种  | 
			
				 针片状含量  | 
			
				 含泥量  | 
			
				 表观密度  | 
			
				 压碎值  | 
			
				 自然堆积率  | 
			
				 空隙率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g/cm³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	
				 %  | 
		
| 
				 碎石  | 
			
				 2.9  | 
			
				 0.4  | 
			
				 2.895  | 
			
				 12.2  | 
			
				 1.54  | 
			
				 40.7  | 
		
表7 减水剂性能指标
| 
				 品种  | 
			
				 密度  | 
			
				 pH值  | 
			
				 水泥净浆流动度  | 
			
				 减水率  | 
		
| 
				 -  | 
			
				 g/mL  | 
			
				 -  | 
			
				 mm  | 
			
				 %  | 
		
| 
				 JB-ZSC缓凝型  | 
			
				 1.058  | 
			
				 6.0  | 
			
				 254  | 
			
				 28  | 
		
2.4 配合比设计
在参考有关资料3)的基础上,首先通过试验调整以确定混凝土中的灰体比例、外加剂掺量等,使混凝拌和物的状态达到自密实的要求,并复验检测强度等得到最佳试验室配合比。
配合比参照相关国家标准规程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》、《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》进行。在试验室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和试配调整时应注意,水灰比的改变会影响自密实混凝土的强度及黏度特性4)5)。
自密实性能包括:流动性、抗离析性和自填充性,分别通过坍落扩展度试验、J型环、L型流动仪确定自密实性能指标。具体过程如下:
- 确定混凝土强度
 
Fcu=1.15fcu=69 MPa
Fcu: 钢纤维混凝土试配拉压强度(MPa)
fcu: 钢纤维混凝土试配抗压强度(MPa)
- 确定水灰比
 
=0.28
fce:水泥的28d实测抗压强度(MPa)
γ:为矿物掺合料的胶凝系数;对于粉煤灰(β≤0.3)可取0.4、矿渣粉(β≤0.4)可取0.9。此处粉煤灰掺量为0.15、矿粉掺量为0.1,双掺γ取0.6。
- 确定单位水量
 
考虑到流动性要求,可掺入适当粉煤灰而且粗骨料粒型级配良好,所以拟定单位用水量为150-155L。
- 确定粗骨料的用量
 
表8 粗骨料用量表划分
mg=Vg×ρg=955
mg: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的质量(kg)
Vg:取SF2内的0.33m³。
ρg:粗骨料的表观密度(kg/m³)
- 确定砂用量
 
Vs=Vm×Φ
ms=Vs×ρs
Vs:砂的绝对体积(m³)
ms: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的质量(kg)
Φ:砂浆中砂的体积分数0.42~0.45
ρs:砂的表观密度(kg/m³)
当Φ分别取值0.42、0.43、0.44、0.45时,ms分别为705、712、729、763、790kg。
此时砂率分别为:42%、43%、44%、45%,45.5%
故单位用砂量取三个代表值,即705kg,729kg,790kg
- 确定水泥用量
 
水灰比W/C=0.28,单位水量为150kg/m³,故单位粉体用量为536kg/m³。扣除15%的粉煤灰,10%的矿粉, 水泥用量为402kg/m³。
- 外加剂用量
 
通过原有试验资料,确定 JB-ZSC缓凝型外加剂用量为胶体的1.3%左右。
通过上述计算得出五组不同砂率的初步试验配合比见下表:
表9 自密实配合比设计表
| 
				 材料名称  | 
			
				 水  | 
			
				 水泥  | 
			
				 砂  | 
			
				 碎石  | 
			
				 粉煤灰  | 
			
				 矿粉  | 
			
				 减水剂  | 
		
| 
				 单位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	
				 kg/m³  | 
		
| 
				 A组  | 
			
				 150  | 
			
				 423  | 
			
				 710  | 
			
				 980  | 
			
				 84  | 
			
				 53  | 
			
				 7.28  | 
		
| 
				 B组  | 
			
				 150  | 
			
				 399  | 
			
				 740  | 
			
				 980  | 
			
				 80  | 
			
				 52  | 
			
				 6.89  | 
		
| 
				 C组  | 
			
				 150  | 
			
				 377  | 
			
				 770  | 
			
				 980  | 
			
				 75  | 
			
				 48  | 
			
				 6.5  | 
		
| 
				 D组  | 
			
				 150  | 
			
				 355  | 
			
				 800  | 
			
				 980  | 
			
				 71  | 
			
				 45  | 
			
				 6.11  | 
		
| 
				 E组  | 
			
				 150  | 
			
				 326  | 
			
				 835  | 
			
				 980  | 
			
				 65  | 
			
				 44  | 
			
				 5.655  | 
		
2.5试验结果
(1)塌落扩展度试验
下图为A、B、C、D、E各组混凝土的塌落扩展度。由下图可见,从A至E组混凝土扩展度均呈现良好的状态,但其扩展度随砂率增加而呈下降趋势,说明砂率已过其峰值。
	
	

